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报道·博物馆与文脉 | 铭记奋斗历程 担当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与城市文脉巡礼之一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我们特别策划开设“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报道·博物馆与文脉”栏目。
博物馆是守护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本栏目选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代表性博物馆,挖掘并阐释其与城乡文脉的关系和影响,以期进一步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2021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时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于党的百年华诞之时,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东侧,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一座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主线、全景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永久性展馆,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厚重篇章,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建筑语言讲述红色文脉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铭记历史,一个充满希望的党必定牢记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在谋划如何更好地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让党的历史成为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引领全党全社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党史馆要筹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展,作为长期基本陈列展览。
“展览馆建设要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相吻合,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
“要充分发挥展示、纪念、宣传、教育、研究等综合功能”;
“要着眼于教育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
……
建筑既是一门科学,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意义特殊而重大,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同时兼顾功能性?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总设计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决定借鉴前辈经验,他所在的北京建院曾经完成了包括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等一大批经典工程。
“前辈留下的宝贵经验和设计成果,对北京建院承担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党史展览馆设计提供了很大帮助。”邵韦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展览馆的筹建工作首先是项目选址,这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区位、文化要素、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邵韦平说,北京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其独有的壮美秩序皆源于中轴线,展览馆便选址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的东侧,这本身就是对时代的回应。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级文化殿堂,选址于奥体文化东区这种大型开放的文化园区,借助于既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优越的文化氛围,能够营造党史馆独特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东西向的建筑格局也传承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格局的核心建筑特色,与北京城市文化中轴线,遥相呼应。
基于党史展览馆项目的特殊性,在创意与形态塑造方面,设计团队借鉴开国十大建筑设计手法,提出了四面围合的柱廊式外立面风格。
邵韦平介绍说,柱子既是主要承重构件,更是艺术造型体现国家精神的重要部分。柱廊的美感会征服人的视觉神经系统。在东西方建筑艺术史上,柱廊的使用是一种非常高超而极富魅力的建筑语言。它的稳定感、重量感和众多感,以及它的庄严、肃穆和神圣的几何造型所具有的韵律,让人为之驻足,每根柱子都是雕塑艺术精品,更让人伫立沉思!
在内部空间布局上,设计团队采用双轴线对称的形式,使建筑更具有中国传统精神。邵韦平介绍说,进入建筑主入口,呈现了一个东西向轴线,这条轴线具有导向性、对称性,另外一条轴线就是南北方向轴线,这条轴线正好位于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向上的一条动线上,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人们在向上一层层行进中会产生一种仪式感、崇敬感。建筑布局中心对称,层次分明,空间恢宏大气。
从空中俯瞰,展览馆矗立于中国科技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文化建筑群之间,方正端庄、大气质朴,隐隐有山奔海立之势。展览馆整体呈“工”字形,寓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展馆东西两面立有28根廊柱,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
邵韦平表示,建筑外立面采用土黄色,寓意中国共产党来自大众和脚踏黄土地的沉稳、厚重气质;柱廊采用汉白玉材质,传承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柱础用红色花岗岩,寓意共产党的革命性和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的特征。三个主色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凸显了沉稳厚重的气质,充分传承中华建筑方正端庄、质朴大气的传统精髓。
根据展览馆主题内容连续、展厅层数多、观者流量大的使用特点,在展陈空间秩序方面,设计团队通过采用符合现代展陈理念的连续展陈流线,设计了一条螺旋上升、循环向上的参观路径,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观展效果。邵韦平介绍说,参观流线从首层序厅开始,顺时针循环观展之后,沿着中轴线上的台阶和扶梯转换标高,通过逐渐的空间转换,形成自然层层递进、由下而上的展览动线。逐级上升的展览空间,全景展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人们在向上一层层的行进中,油然而生钦敬、进取之情。此外,展览馆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实现了人性化服务的建筑创作理念;绿色低碳等新技术则凝聚了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最新成就,代表新时代的建筑最新风貌。
广场上,五大主题雕塑雄伟矗立,震撼人心。
大型党旗雕塑《旗帜》气势如虹,象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雕塑分别对应“四个伟大”主题,276个人物与583块汉白玉融为一体,人势与山势相依,庄重、巍然,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未来始于足下,现在从历史中走来。一座红色地标,一份精神传承,是初心使命的铭记,是接续奋斗的昭示。
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反映党的百年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展览要强化主题主线,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作为百年党史展览的“纲”和“魂”,体现在内容设计、展览布置、场景营造、文物运用之中。
记者了解到,展览馆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脉络划分为四个部分,“建立中国共产党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史厚重,展览撷英。2500余幅图片和4500多件(套)文物实物,浓缩定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启迪当下,昭示未来。
这当中就包括许多国家一级文物原件,如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四笔记本手稿、李大钊被捕后自述书及就义绞刑架、圆明园兽首、中国第一辆 “红旗”牌高级轿车等等。
记者在展馆现场看到,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被放置在展览馆的靠前位置,破旧的纸面已经泛黄,时隔百年上面仍然字字清晰,经过历史的洗礼,这一初版显得弥足珍贵。
1920 年 2 月,陈望道带着一本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回到浙江义乌老家,在柴屋里潜心翻译。曾经有一次在翻译过程中,饥肠辘辘的他下意识地伸手抓起桌上的粽子,习惯性地在碟子里蘸点红糖塞进了嘴里。直到母亲发现,他才意识到自己把墨水当成了红糖。可以说,那段时间的陈望道在墨水中同样品尝出了真理的“甜味 ”。那些废寝忘食的日子成就了第一版中文版《共产党宣言》,这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42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中,有一件编号为0001的特殊文物引人注意,它是李大钊就义时的绞刑架。97年前的北京,面对死亡,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第一个走上去。当行刑官问到李大钊有什么遗嘱时,他镇定地说:“我是崇信共产主义者,知有主义不知有家。”
自诞生之日,“牺牲”二字就贯穿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集中体现一个党为了初心使命在所不惜、万死不辞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陈延年、陈乔年、瞿秋白、萧楚女、夏明翰、罗亦农、向警予、彭湃、恽代英、邓中夏、赵一曼、杨开慧……展板上长长的英烈名册里,很多名字的背后都曾有一条可以求生的路,转念之间即可脱离死境。然而,他们无一不选择信仰作为生命的归途,无一不坚信自己牺牲的意义——“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红旗一定能到达”。
百年风雨如磐,今朝圆梦有时。
展馆中,以1:50比例还原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模型被环绕在屏幕营造的青山绿水间,模型中,村庄木楼相依,万瓦如鳞,安静祥和。
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从此,一场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在十八洞村展开,“精准扶贫”的理念,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脱贫进程。
展馆内部,专门设立的主题邮局,启用特殊邮政编码“100100”。它不仅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落成于建党100周年之际,也寓意着中国共产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勇往直前。
……
还有许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令人难忘的瞬间,在光影变幻中展现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这座承载百年大党峥嵘记忆、彰显新时代恢宏气象的红色殿堂,如一部立体的党史书,在时光中如炬如镜。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蔚蓝色的天空下,展览馆西侧广场上巨大的党旗雕塑《旗帜》气势如虹,金色的党徽光辉夺目。据介绍,《旗帜》的基座高1米,旗帜部分高7.1米、长21米,象征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毛泽东评价:“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要想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必须把视野放到更长远的历史中去,透过风云变幻和波澜壮阔,才能看清历史的趋势,明晰历史的必然。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展馆里的条约文本仿佛又把人们拉回了那个风雨如晦、屈辱如山的年代。从1840年到1911年,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数百个。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了“跪着也不能求生”的境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
从那时起,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其间还导演出复辟帝制的闹剧。孙中山先生带着“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的深深哀叹,抱憾离世。
狂澜待挽,砥柱伊谁?中国人民再次发出了中国的出路在哪里的疑问。
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那一声炮响,它不仅让中国人民看到了社会主义是如何变成活生生现实的,更重要的是,还给中国送来了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在那个黯淡的年代里,照亮了很多人的天空。
随着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信仰的火炬被彻底点燃,一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0年2月,李大钊与陈独秀约定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开展筹备建党工作,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个属于理想主义者的时代开始了。
展厅内中共一大会址的复原场景——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民居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1921年,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就是在此酝酿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后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扫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由此“红船精神”也成为共产党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标识。
时间在这一刻被标注上了特殊的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改变。
历史从这里开始,精神也从这里产生。
百年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追求一以贯之,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百年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一以贯之,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百年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一以贯之,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百年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一以贯之,始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便是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如今,沧桑大地早已换了人间,而精神之火绵延不绝。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中实现超越和升华,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先后成功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100多年后的今天,徜徉在宏伟庄严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再回望这段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壮阔史诗,或许更能明白中国共产党的非凡贡献,也能从对民族的崇高责任与历史担当中解锁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
打造绿色城市,让大自然触手可及
读报 | 《中国建设报》10月21日
早安,新闻早班车来了 | 2024-10-21